设为书签
电动车天下 > 新闻 > 行业 > 车企们开始慌了 88家企业去争8个新能源名额

车企们开始慌了 88家企业去争8个新能源名额

车企们开始慌了 88家企业去争8个新能源名额

  maoyao   2016-08-21 12:36:54  
[摘要] 慌啥啊慌,拿不到资质又不意味着被判死刑,混动、插电混动仍然大有搞头...

       5月4日,工信部宣布北汽新能源获得纯电动车生产资质首张牌照;5月12日,杭州长江乘用车获得第二张牌照。那时业内都在猜想,新能源汽车生产牌照到底还剩多少张?

       8月12日,工信部公布《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修订征求意见稿)》,给出了答案——新建立的新能源整车制造商数量控制在10个。 也就是说,除了已获“准生证”的北汽和长江,还剩8个资质。 把时间拉回至去年8月中旬,那时浙江某电池生产企业二把手王宇为了“准生证”在北京驻扎了三个月,突然得到一个消息——资质审批延后,今年没戏了。王宇只好打道回府。2014年4月特斯拉进入中国后,引爆了电动车行业,新能源车成为投资风口。像王宇这样频频访京的企业负责人有很多,无一例外都是“准生证”而来的。 当时申请的企业不下100家,有的企业为了增加胜出的希望,不惜搬动当地政府官员出面游说,经济大环境不好,而车企是拉动当地政府GDP增长的主力,官员当然愿意出面。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发改委、工信部觉得申请的企业太多了,牌照给谁都不好使,于是说:我们再商量商量,你们明年再来吧! 于是,大家又等了一年。其实大家当时已经猜到会延迟,也猜到了资质不会多,但万万没想到,居然只有10家……

       中国汽车整车生产企业119家,互联网造车的还有几十家,现在要来抢夺仅剩的8个名额,说实话,太血腥了。
       更血腥的是,有的企业根本没必要去申请,因为现在这个《意见稿》要求企业应具备整车控制系统技术的开发能力以及车载能源和驱动系统的集成、匹配能力,并相应增加或提高了设计计算、仿真分析、试验验证等方面的要求,控制系统的开发成了必要条件。
       不少所谓的新能源汽车企业,都不具备控制系统的研发能力,甚至一些知名的企业也不符合条件。没有控制系统的研发能力现在搞行不行?恐怕不太行。这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等你拿钱砸出来,“准生证”估计都被抢完了。
        最新的政策让国内汽车企业集团无疑成为最大的受益者。《意见稿》明确指出,下属企业可共用集团的部分能力,但应当符合《企业集团下属企业的准入条件及审查要求》。一旦申请获批,企业将拥有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合法生产销售新能源汽车,并享受相关补贴。这意味着,那些拥有集团背景的新能源车企与没有背景的中小型企业差距将进一步拉开。

       目前互联网跨界造车浪潮中选择代工生产模式的企业不在少数。包括蔚来汽车与江淮汽车的合作制造生产等。但在《意见稿》中,显然代工的模式生产将难以成为取得资质的先决条件。
       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并非一劳永逸。《意见稿》规定,已取得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的企业,应当进行改造,并自本规定施行之日起6个月内报送满足本规定的审查计划,并于24个月内完成审查。逾期未完成审查的,暂停生产、销售有关新能源汽车产品。
       现有119家整车企业中,约2/3可达到条件;现有85家自制底盘的改装类企业中,10%可达到条件。也就是说88家企业去争8个名额
       我斗胆预测一下:江淮、比亚迪、吉利、长安、奇瑞、上汽、一汽,剩一个给互联网造车的乐视。还有很多大厂没有,不要紧,你们可以造混动和插电混动啊。
       事实上,在国际方面,目前也没有见哪个国家的汽车产业锁定了以纯电动为主的新能源车发展方向。比如说欧洲的几家汽车企业如大众、奔驰、宝马,到目前为止除了有几款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推向市场之外,好像还真没有哪家汽车企业会像中国汽车企业这样大力押宝纯电动。而保时捷、宝马在开发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的同时也开启了燃料电池技术的研发。
       日本和韩国的汽车企业则在这个过程中更多的偏向了燃料电池动力,丰田、本田、现代都已经推出了量产版的燃料电池车型进行试运营。至于以充电为主的纯电动动力技术,日韩车企似乎都抱着一个不予重视的态度。要知道在电动动力技术的研发以及量产化方面,日韩车企做的要远比欧洲车企提前了十几年。

       丰田氢燃料电池汽车Mirai
       未来是纯电动车的天下么?真不一定。中国车企与其去抢那8个“准生证”,不如换条思路。
       今年上半年中国纯电动车也就卖了13.4万辆,并且3/4来自限行、限购城市。如此来看,10个生产资质已经够了。